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自然资源
随州市是全国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 发布时间:2017-04-27 17:08
  • 信息来源:网站编辑部
  • 编辑:杨文明
  • 审核:杨文明
打印

 

随州市是全国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其香菇、木耳等在湖北省食用菌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干香菇年产量更是常年位居全国第一,随州食用菌产值超过300亿元。随州食用菌产业闻名全国,是中国香菇之乡。目前,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基地,随州市香菇产业集群内企业有100多家,从事出口的企业有25家,随州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的从业人员达到40万人,加上相关配套产业,随州市食用菌全产业链从业者有近100万人。随州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主渠道,是随州市特色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创汇产业,湖北省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

一、发展历程及现状

随州市地跨江淮,南耸大洪山,北靠桐柏山,版土面积9636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区面积约占80%,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年均气温14.9~15.9℃,年降水量800~1200㎜,日照率46%;适宜的温光、林木资源十分有利于食用菌生产。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市积极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已将食用菌产业建成了国内外闻名的出口创汇的特色产业、生产健康食品的绿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柱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优势产业。

我市香菇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1978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1978年,华中农业大学杨新美教授在三里岗镇试种椴木香菇获得成功,引导农民开始零星种植,少数市场思维敏捷的农民开始走村串户收购和贩卖香菇。二是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本世纪初)。1996年,我市从浙江庆元引进袋料香菇栽培技术,不仅节约和有效地利用了林木资源,而且迅速扩大了香菇生产规模,同时,推动我市香菇开始借道广东走出国门,销往东南亚。三是壮大阶段(本世纪初至今)。2000年,我市一批香菇加工出口企业,从“借船出海”到“扬帆领航”自营出口,跻身全省67个重点产业集群行列。近年来,以湖北炎帝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厂化、标准化、周年化”鲜香菇生产为标志,我市香菇产业又迈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成为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一)小香菇成就大产业。我市香菇产业从菌种培育到大棚或工厂化种植、市场交易、冷链储存、精深加工、物流运输、境内外销售、专业设备制造等,形成了完整产业体系,带动了我市菇农增收、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四化同步”工作的快速发展。一是大幅带动就业。我市从事香菇产业相关企业过百家,年总产值过百亿元。全市有10万多农户直接从事香菇种植,随南、随北的丘陵山区村,几乎村村办菇场,户户种香菇。全市百家企业就近转移农民就业5500多人,整个产业增加就业岗位30万个以上。二是促进农民增收。2014年,随州农民年人均收入中香菇产业贡献约1000元。在“中国香菇之乡”——随县三里岗镇,香菇收益占农民人均收入一半以上。该镇吉祥寺村支部书记张国勇算了一笔账,香菇每袋投入4元多,产出15元左右,去成本后每袋可赚10元,一户两个劳动力利用闲暇时间可种菇3000袋,7个月就可获利3万多元。“一年种菇盖新房,两年种菇娶新娘,三年种菇存银行,四年种菇奔小康”,是香菇产业引领农民致富的真实写照。三是擦亮随州名片。日益壮大的香菇产业是我市继“炎帝故里”、“专汽之都”之后的又一张亮丽名片,在互联网上搜索“随州香菇”可以找到70多万个相关结果。“第一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中国香菇之乡”、“中国花菇之乡”等美誉花落我市,提升了我市香菇产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小香菇带动大出口。我市香菇“每两枚就有一枚出口”,是典型的外向型产业,2014年,全市食用菌出口创汇5.95亿美元,其中香菇占95%的份额,出口额居全国同行业首位。一是整体规模大。近3年,我市年均袋栽香菇1.6亿袋,自产干菇约4万吨,占全省香菇产量40%以上;年均出口干菇约3.5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20%以上。二是增长速度快。从2000年出口2500万美元起步,香菇出口创汇一年一个台阶,年均增长20%以上,累计增长26倍,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40%,是当之无愧的湖北农产品第一出口大户。三是市场覆盖广。我市香菇产业已形成“买全国,卖世界”的格局。鄂豫皖、川渝陕,只要有生产香菇的地域,就有我市的收购大军,年均外采干菇3万吨以上;粤港澳,东南亚,欧美非,只要食用香菇的国家和城市,就有我市香菇在销售,尤其在香港、东南亚市场,我市企业出口的香菇占居当地市场70%以上的份额。四是企业集群强。我市香菇产业集群内从事出口企业达到25家,出口备案种植基地28个,年出口额过2000万美元以上企业12家,其中裕国菇业2014年香菇出口突破1亿美元大关,达1.6亿美元,连续两年全国同行业第一,该企业获海关最高信用等级的AA(简称双A)企业证书,是全国食用菌行业中首获海关双A认证的企业。三友食品、荣盛隆食品、神农生态、炎帝农业科技、中兴食品、联丰食品外贸出口都在5000万美元以上。

(三)小香菇配套大体系。经过30多年市场培育,随州已建起品种选育、菌种生产、袋料栽培、技术服务、市场交易、精选加工等配套完整的香菇产业体系。在种植基地方面,经检验检疫备案的基地有30余家,年种植规模4000万袋左右,生产干香菇1万吨。在菌种培育方面,我市有200多家菌种生产企业,年产各类菌种4万吨,占全省菌种产量的1/3,远销陕西、河南、重庆、安徽等8省(市)。在流通体系方面,三里岗、殷店、草店、万和、吴店等五大香菇市场常年交易量6万吨以上,中南地区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场——随县三里岗镇香菇大市场日均交易量10万公斤、交易额500万元,被誉为全国香菇价格晴雨表的市场。在加工方面,我市现有食用菌加工企业1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2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2家。在配套发展方面,随县香菇加工设备制造在全国规模最大,其生产的筛菇机、蒸机、自动装袋机、自动拌料机等产品,填补了国内多项行业空白,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在技术服务体系方面,我市已建立市、县(区)、乡(镇)三级食用菌管理推广机构,现有市级食用菌综合试验站1个,菌种培育与检测中心1个,县级以上技术协会4个,专业合作社45个。

(四)小香菇助推大创新。走创新发展之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市香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一是菌种培育创新,丰富和优化菌种结构。我市湖北长久菌业有限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研发的“久香4号”已通过省级鉴定,可以减少30%的林木投放量,试种产量和品质分别提高20%、25%。二是栽培模式创新,实现标准化、工厂化栽培模式。传统的香菇种植只能春秋两季生产、产量十分有限,既消耗大量的林木资源,又不能统一标准。湖北炎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走科技创新之路,投资1.5亿元实施工厂化、项目,2013年9月,该公司国内首创工厂化、标准化全年种植香菇获得成功,被上海农科院谭琦教授称之为香菇栽培史上“革命性”突破。三是精深加工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湖北裕国菇业股份有限公司与省农科院核发所共同完成的“利用香菇柄为基质发酵富集麦角甾醇技术研发”成果,经省科技厅组织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技术为香菇柄综合利用开辟了新途径,香菇柄增值10倍以上,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湖北炎帝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俪娜教授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了随县首家院士工作站,共同研究开发以食用菌为原料的菌菇护肝胶囊、菌菇多糖口服液、三螺旋链抗癌药品等高附加值、高新产品,现已进入中试阶段,即将实现产业化。

二、成功经验与启示

30多年来,随州坚持市场化理念谋划产业发展,用绿色化理念规范产业发展,用特色化理念引领产业发展,用技术化理念提升产业发展,探索了不少成功做法和经验。

(一)抓住市场“无形的手”,选准育强特色产业。一是围绕市场选产业。我市农民在致富路上喂过猪、养过鸡、种过茶,但最终与香菇结缘。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香菇种植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我市发挥独特丘陵林地资源的比较优势,围绕市场选产业,老百姓愿意干、不愁销、有钱赚。二是围绕市场找销路。特色农产品“增产容易、增收难”。不少地方发展特色农业“只管种、不管卖”,走了不少弯路。随州香菇一路走俏,关键在“种后卖得出,能卖好价钱”。随州常年从事食用菌交易的经纪人3.4万,活跃在全国各大食用菌市场有5000余人,常驻境外的经销大户60多个。裕国菇业、三友食品等龙头企业,不仅在国内大中城市设有分支机构,还把分公司办到了境外,一举解决了香菇“卖难”的问题。三是围绕市场搞创新。从最初的鲜菇到干菇,再到精选分类分级,后来又开发即食品、富晒保健品;从提篮小卖、以街为市到走出国门、电子商务,随州菇品的每次创新、市场的每次开发,都给产业发展带来一次飞跃,产业链条不断拉长,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裕国菇业前几年靠干香菇闯天下,出口额徘徊在几千万美元。2011年与李锦记合作后,积极研发香菇辅料产品,出口突破1.5亿美元。

(二)善用政府“有形的手”, 激发企业发展动力。一是加强政策支持。面对国家两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对香菇出口的影响,市领导及相关部门积极向省、国家有关部门反复多次汇报,为产业发展争取最大的政策空间;引导企业走精深加工之路,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减轻市场价格变幻带来的压力。市财政自2013年起,每年预算500万元重点用于对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的重点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进行贴息。市委、市政府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瓶颈,2014年6月,市财政拿出1.6亿元风险担保金,为建行“助保贷”、工行“政银集合贷”金融产品提供风险担保。2015年,市政府要求两行按照1.6亿元放大10倍全额为工农企业贷款;同时,印发并全面推进《随州市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方案》,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等都可以通过保险公司担保得到银行融资。二是创新金融支持。2008年,面对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政府及时出台“出口一美元奖励一分钱”政策,激励企业出口稳市场;同时,引导各商业银行下乡进村,将营业点、柜员机、银行终端服务系统开到村组和市场,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实行全天候网上结算。近年来,市农商行每年与各支行举办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政银企联谊会、银企座谈会等活动30多场次,搭建营销对接平台,夯实了银企合作的基础。目前,仅香菇产业在该行年均近亿元的信贷资金支持下,带动了52家香菇加工企业,每年出口创汇数亿美元。中行随州分行首创“菇农贷”模式,香菇收购商贷款单笔最高可达400万元、种植户单笔最高可达100万元。2007年我国首家外资村镇银行——汇丰村镇银行落户三里岗镇,6年来共为3000多户菇农提供小额贷款过亿元。国税部门推行“出口退税、账户托管、封闭质押贷款”优惠扶持政策,使企业最多可向银行获得出口应退额90%的贷款。三是建立出口绿色通道。检疫检验部门对出口企业积极开展质量体系、HACCP认证等培训,使三友(随州)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美国FDA认证的香菇生产企业。商务部门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展会、贸洽会。2013年广交会,湖北裕国菇业股份有限公司一举拿下2000万美元的订单。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快速发展。2006年以前,我市香菇市场竞争无序, 40多家出口企业,彼此竞相压价,大打价格战。为防止“菇贱伤农”,我市加大市场规范化建设力度,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强强联合占市场。坚持扶大帮小,主动牵线搭桥,引导企业抱团发展。湖北裕国菇业股份有限公司、三友(随州)食品有限公司、湖北神农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炎帝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中兴食品有限公司、联丰(随州)食品有限公司、湖北品源食品有限公司、舜天粮油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荣盛隆(随州)食品有限公司、湖北宝珠峰食品有限公司、品源(随州)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湖北万和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亿元级龙头企业应运而生,攥成一个拳头对外,牢牢掌握市场主动权。二是错位发展抢市场。为了避免同质竞争、两败俱伤,我市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在市场上错位发展。在出口市场上各择重点,湖北裕国菇业股份有限公司主攻香港市场,三友(随州)食品有限公司主攻马来西亚市场,湖北炎帝科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攻美日韩市场;在产品开发上各创优势,湖北裕国菇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香菇罐头走在前列,三友(随州)食品有限公司的菇粒、菇粉、菇丝加工很有特色,湖北炎帝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厂化、标准化全年生产的鲜香菇畅销上海、广州等地。新产品开发和市场的细分整合,给龙头企业带来丰厚的利益回报。三是培育品牌赢市场。闯一方市场不易,树一个品牌更难。我市香菇最初借船出海,尽管获得了较高的利润,但绝大部分都留在了“船”上。本世纪初,我市出口企业开始自创品牌闯市场,将客户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大洪山”、“野木”、“三里岗”等我市香菇品牌闻名海内外,“三里岗香菇”获得国家原产地理标志保护,另有6个香菇品牌被评为著名商标、知名品牌。四是农企双赢稳市场。香菇出口企业常年扎根农村、依托基地与菇农签订长期订单,获得了稳定可靠的香菇产量和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三友(随州)食品有限公司自2008年起,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利益联接方式,在我市三里岗、殷店及襄阳市南漳县等市内外7个乡镇、69个行政村,建成总计4.2万亩香菇生产基地。截止2014年底,这一模式直接惠及菇农5万余户,年人均增收过5000元。

(四)推动产学研结合,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我市在县、乡、村三级构建起完整的香菇科技服务网络,搭建起上联专家、下联农民,科技成果转化与农民科技需求有效对接的桥梁。一是科技支撑实打实。企业积极主动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及时应用在第一线,一线难题及时通过科研人员得到及时解决。科研院所找到了科研、教学的基地,达到了“以推促研、以研带推”的目的;企业、菇农则通过及时接受先进技术,促进了增效增收,校、企、农“三赢”。湖北炎帝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00万元,与武汉大学张俐娜院士合作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积极开展香菇葡聚糖高值化医药保健产品的研究。湖北裕国菇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签订为期3年的校企科技合作协议书,投入60万元开展香菇多肽糖研究。二是供需对接面对面。长期以来,华中农业大学10多名教授在我市“接地气”,边银丙教授更是直接把手机号码贴在香菇种植示范基地,直接面向菇农实地服务;带动近300名博士生、硕士生长年累月驻在我市食用菌种植基地和加工出口企业,把菇棚当课堂,把车间当实验室,和菇农一起摸爬滚打,农民、土专家也经常被请进高校当“学生”,技术研究既注重理论前沿,更注重发现、解决实际问题,为香菇产业发展扫清技术障碍。三是乡土人才当主力。积极依托农技服务中心,成立市、区两级食用菌协会,网络供种、生产、加工、销售、研究、推广等方面的土专家285人,把示范点、试验田办在群众家门口,让菇农看得见、学得到。46年前,毕业于原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的协会会长戚钦标把“不让农民致富,学技术干什么”作为人生信条,他多年来走遍我市每个香菇种植村落,年逾七旬仍然奔走在香菇种植第一线,被当地菇农亲切称为“香菇医生”。

(五)构建紧密利益模式,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我市积极推动组建食用菌协会、专业合作社、出口贸易协会等,把分散的千家万户菇农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千变万化的国内外香菇大市场。一是按“标”生产。香菇专业合作社与加工企业共建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引导入社农户严格依“标”生产,按“标”加工。目前,我市最大香菇种植基地——随县三里岗镇,成立了20多个香菇专业合作社,与湖北裕国菇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出口企业合作,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走出一条绿色致富之路。该镇吉祥寺村已建成国内最大的香菇出口标准化栽培基地,并成为沃尔玛、家乐福、李锦记等国内外大型连锁城市的定点采购基地。二是资源共享。食用菌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围绕菌种供应、技术服务和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建立三大服务体系,会员共享安全的原辅料供应、成熟的技术服务、先进的厂房设施、稳定的购销渠道、统一的商标品牌,不仅克服了一家一户的资金、技术、市场等不足,最大限度节省了投入成本,还将农民的增收链条延伸到加工销售增值环节,提高了产业创富效益。三是风险共担。2009年成立的随州吉祥寺村香菇生产互助担保合作社,与农行随州分行合作,在全国首创“农户互助担保贷款”。合作社三人一组或九人一组成立不同层次的小分社,相互捆绑、相互监督、利益均分、风险共担,如1人最高可贷5万元,3人就可以贷15万元,且利率低于银行同期利率。目前合作社社员发展到350户,截止2014年累计发放贷款近2亿元,无一例逾期还款记录。

三、产业优势

 (1)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势

①环境优势:独特的地理环境是随州食用菌天然生产的温床。随州在大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桐柏山两大山系中间,拥有天然优质的生产用淡水资源,境内水系不受外来水的污染。同时随州属于北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型气候,年均气温14.9-15.9℃,年降水量800-1200㎜,日照率46%,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年依靠自然温度可供食用菌生产的时间长达300多天。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体系,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自然环境。

②资源优势:随州市地跨江淮,南耸大洪山,北靠桐柏山,版土面积963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和丘陵占80%,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拥有耕地面积179万亩,森林面积5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4.1%,菇耳林面积达104万亩,总蓄积量1015万立方米,为食用菌的种植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林地资源。

(2)人力丰富,技术成熟,种植规模大

食用菌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食用菌产业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随州市食用菌产业覆盖地域广、涉及农户多, 全市有44个乡镇、180多个食用菌专业村(占全市总村数的21%)、10多万个农户、30多万人在从事食用菌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及与食用菌关联的产业。其中有50个经销大户常驻香港,5000多人活跃在全国各大市场。在种植技术上北上河南泌阳,东赴浙江庆元,学习秋栽和春栽袋料香菇技术,经过多年的摸索创新,总结出独特的栽培方法,菌袋成活率达98%,超过泌阳28%;花菇率达85%,超过庆元30%。

(3)政府的优势政策

在产业发展初期,当地政府就制定了明确了出口导向政策,积极支持食用菌产业出口。并且制定了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产业发展,一些从事食用菌加工、贸易的知名企业在各项优惠政策的吸引下,也来随州投资。各职能部门也通力合作,尤其检验检疫局、银行、税务等部门,都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了极大的方便。

为了促进随州食用菌出口企业管理上档次,提高人员素质,以检验检疫部门为例,仅2005年就派大量质量体系、HACCP认证方面的专家给企业培训20多次,人员200人次以上,培训时间长达60多天。而当地的信用社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以2005年为例,仅三里岗一个乡镇的信用社就给出口企业贷款达1.4亿。这些优惠政策,大大提高了各企业从事食用菌出口的积极性,并且吸引了周边地区的资源向随州地区集聚,促进部分企业迅速完成积累,滚动发展,并从此走向世界。

针对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扶持,每年安排1000万元周转金和100万元扶持资金,支持食用菌加工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企业和品牌整合,打造现代食用菌加工龙头。近年来,该市先后引进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多家外商企业,投资食用菌产业,大大提高了该市食用菌加工出口创汇能力。

(4)龙头企业的优势

随州有一大批从事食用菌产业的带头人,这些企业有实力,经验丰富,通过多年摸爬滚打,不仅熟悉食用菌的种植、加工,而且熟悉国内国际行情。他们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如2007年引进黄石劲酒集团在随州投资1亿元,联合中兴、裕国、联丰三家企业骨干,组建了"湖北神农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实现加工出口1003万美元,创随州地区单月过千万美元出口额的历史最高纪录。同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小加工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仅随州的三里岗镇就有近40家。中自营出口公司7家。园区企业总资产达2.2亿元,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香菇产业集群迅速形成,集群聚合效应进一步显现。一方面使香菇加工规模、出口创汇逐年扩大,工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实现了香菇加工产业的规模效应,使其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加强;同时延长了产业链,园区企业日益壮大,使其有能力在全国各地建立自己的分公司,进一步增强了产业渗透力,为香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和资金支持。此外,香菇产业集群的发展,为招商引资提供了平台,形成了招商引资的洼地,成为推进企业工业化强筋壮骨的重要支柱。

(5)成熟的国内国际市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随州食用菌产业基本上形成了稳定的国内国际市场。尤其是国外市场的开拓,对食用菌产业的拉动作用最大。例如香港市场80%以上的香菇来自随州,近两年来,随州市食用菌出口实现了"四增":出口额不断增长;出口的地区不断扩展,现已出口到欧美等2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企业不断增多,食用菌自营出口的乡镇已增加到13个,出口企业32家;出口价格稳步增高,去年香菇出口价平均每吨达1150美元以上,增长15%左右。 这些成熟稳定,并且持续发展的市场,带动了随州食用菌产业的繁荣。

四、发展方向与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用菌产品营养、医疗保健作用的认识加深,“一荤一素一菌”的膳食结构逐步得到认可,国内外市场对以香菇为代表的食用菌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香菇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1、国际化。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逐步实现香菇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国际化,到国外建基地、办工厂,规避贸易壁垒,降低关税成本。注重从日本、韩国等香菇产业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菌种、栽培技术、加工工艺等,提高本地香菇种植和加工水平。
    2、标准化。标准化是确保香菇产品质量安全、突破国际“绿色壁垒”的根本保证。要围绕菌种选育、场地水源选择、原辅材料、栽培工艺、加工销售、存储物流等全过程、全方位健全完善的香菇质量标准体系,督导企业和农民实现标准化生产。要建设香菇质量检验检测、质量可追溯体系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实现香菇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确保香菇产品达到纯自然、富营养、高品质和安全环保。
   3、高端化。大力推广香菇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物联网种植技术,完善冷链物流体系,确保鲜香菇常年供应;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研发不同口味、不同类型的香菇产品,逐步向即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药品、生物制品方向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
       随州香菇产业已经走过30多个春秋,回顾过去,我们倍感鼓舞;展望未来,我们激情满怀。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食用菌产业在随州的巨大优势,努力在提高食用菌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食用菌产品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提高食用菌利用附加值上取得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以食用菌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上迈出新步伐,为随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一是制定出台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全市香菇、木耳、其他食用菌、珍稀菌类产业发展,明确产业规模,优化种植布局。二是明确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专门机构。负责食用菌产业的整体规划、设计、管理、调度,组织技术指导、培训等。三是设立食用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对“菇耳林”建设,新菌种研发及推广、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等给予补贴和奖励。四是财政贴息。市财政每年预算500万元重点用于对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的重点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进行贴息。每年在兑现龙头企业贴息基础上,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的市、增幅较大乡镇和龙头企业及规模较大的企业、服务较优部门和新认证的农业“三品一标”进行奖补兑现。五是担保支持。市委、市政府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瓶颈,2014年6月,市财政拿出1.6亿元风险担保金,为建行“助保贷”、工行“政银集合贷”金融产品提供风险担保。2015年,市政府要求两行按照1.6亿元放大10倍全额为工农企业贷款;同时,积极推进“银行+保险”新的担保方式,企业通过保险公司担保得到银行融资。六是环保服务。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拟建环保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指导服务;在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上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审批速度,环评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审核时间,分别缩短为10天、6天、3天,并实行“三通三制三最”(疏通、畅通、变通,责任包保制、绿色通道制、全程服务制,最简的程序、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优质服务;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加快“两清两减”(清洁种植、清洁养殖,农药、化肥减量化)示范基地建设,督导企业运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完善环保设施,提高治污水平,实现清洁生产、绿色发展。

(二)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条。一是扶持标准化基地建设。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土地流转或“公司+基地+菇农”的模式,大力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并对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资金扶持。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将食用菌产业纳入省“四个一批”工程重点扶持,对成长性好的重组整合,努力培育一批十亿元级以上的企业。三是创新营销模式。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创新电子商务、现货交易等营销模式,建设面向全球的香菇及其加工产品交易市场、网络采购平台等,及时掌握国内外香菇最新市场信息。

(三)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一是培养专业人才。依托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成立省级香菇产业研究中心,整合高层次的香菇研究队伍,培养一批既能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又能服务生产主战场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健全服务体系。把香菇产业纳入全省农业产业化科技产业链重点扶持,建设省、市、县、乡各个层次香菇专家智囊库,建立和完善香菇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打造高端前沿技术转化到菇棚的完整服务体系。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校(研)企合作,支持龙头企业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四)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一是成立香菇文化研究会。加强对我市香菇文化的深度挖掘、收集、整理和研究。二是利用炎帝神农寻根节在我市举办“香菇美食节”,建设香菇博物馆和香菇文化主题公园。把香菇文化融入炎帝文化。三是举办“香菇博览会”。打造科技成果展示、设备机械展销、人才市场对接的平台和载体。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