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随州文化
曾侯乙编钟,走向世界的文化特使
  • 发布时间:2024-12-31 09:33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扫码看H5详情








 

 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024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的讲话
  1978年,考古工作人员打开曾侯乙墓室的第一块盖板,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浑水。突然,一只“小木鸭”(彩漆木雕鸳鸯形盒)浮出水面,就像是古人派来的“小信使”。积水抽干后,沉睡地下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显露出来。
  让我们先听听她的“自我介绍”吧——
  我是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我2400多岁了,是来自战国早期的乐器。别看我年纪大,我的音律与现代的钢琴相差无几,至今仍可以演奏。我的出现,改写了世界音乐史,也展现了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
  作为古代人类文明的璀璨明珠,曾侯乙编钟在人类文化史、音乐史、科技史等领域占有重要
  地位。现如今,这穿越千年的“国家宝藏”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增进中外友谊、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的特使。
   礼乐重器 匠心不朽
  一代代接续的工匠精神,让文脉得以绵延不息。
  ——2024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古文化街考察时的讲话
  编钟是中国古代礼乐重器,为历代宴饮、朝聘和祭祀活动所必备。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说:“曾侯乙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古代青铜铸造技艺的巅峰。”
  曾侯乙编钟的制作工艺,堪称古代科技与艺术的双重奇迹。每件钟体都是由青铜浇铸而成,大小不一,按照音阶顺序排列。
  曾侯乙编钟钟体和钟架的装饰,取有人、兽、龙、花、几何形等多种题材,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雕绘、线描等多种技法,极其精美。
  令人称奇的是,古人已经掌握了“一钟双音”的技术,即每口钟上都能敲出两个不同的音,而且音色纯正,音律准确。
  这背后,是对材料配比、模具设计、浇铸温度的精准把控,以及对声学原理的深刻理解,表明当时的青铜制造技术已经炉火纯青。
  曾侯乙编钟是如何铸造出来的?文献资料少之又少。编钟爱好者苦心钻研,摸索出一套复制编钟的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荆楚工匠”项绍清就是其一。
  项绍清的青铜编钟制作技艺包含冶炼、铸造、美工等160多项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绝对是当时的高科技,不亚于今天的航天航空科技。”项绍清说。
   千年清音 金振玉声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16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文物工作的批示
  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三层悬挂,钟体重达2.5吨,因数量之多、音律之全、技艺之精、气势之大,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全球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为国家一级文物,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曾侯乙编钟的钟体、钟架、挂钟构件上自带了3755字的“说明书”,这些错金铭文详细介绍了钟的悬挂方式、演奏方式。
  全套编钟音域宽广,可跨五个半八度,十二声齐备,且一个钟能发两种不同的音,至今仍可演绎古今中外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乐曲,与现代钢琴相差无几,却比钢琴的出现早2100多年。
  曾侯乙墓发掘亲历者、音乐考古专家、湖北省博物馆原副馆长冯光生说:“‘一钟双音’及‘十二律’的发现,将中国古代音乐文明推向了登峰造极,是中国人在公元前五世纪为人类的音乐文化作出的伟大贡献。”
  2021年,“曾侯墓群”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与编钟一同出土的音乐文物,有编磬、建鼓、琴、瑟、篪、排箫、笙等,总计125件。这是一个相当规模的宫廷乐队,在世界古代音乐史上实为罕见。
  曾侯乙编钟与曾侯乙编磬等乐器合奏,金声玉振,余音袅袅,绕梁不绝,展现了古代中国音乐的和谐之美。
   华夏正音 和合之美  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2021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出土40多年间,曾侯乙编钟以其恢宏气势、浑厚音色,不仅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事件,也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成为文化传播的符号和对外交流的使者。
  1978年8月1日,一场史无前例的曾侯乙编钟原件演奏音乐会在随州举行,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演奏了《东方红》等乐曲,重新向世人发出千古绝响。
  1984年国庆,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曾侯乙编钟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奏响,演奏了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世界名曲《欢乐颂》等,各国驻华大使为之倾倒。
  1997年香港回归,经中央特批,破例使用曾侯乙编钟原件采音录制了大型交响乐《1997:天·地·人》,雄浑的乐声奏出泱泱大国的气度。
  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仪式的音乐,就是以曾侯乙编钟原声、现代玉磬和交响乐融合演奏的民歌《茉莉花》。编钟的造型为“合瓦形”,代表了礼乐文明的核心理念“和”。作为中国文化使者,曾侯乙编钟多次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传递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和合”理念。
  2016年1月,在埃及卢克索神庙广场,习近平主席和埃及总统塞西共同出席中埃建交60周年庆祝活动暨2016中埃文化年开幕式,2400多年历史的编钟与3400多年历史的卢克索神庙石柱“金石和鸣”,惊艳全场。
  2017年7月,习近平主席赴德国汉堡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当地时间7月5日晚,大型古典乐舞《编钟乐舞》在柏林亮相,观众掌声经久不息。
  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武汉会见来华进行非正式会晤的印度总理莫迪,在湖北省博物馆共同欣赏曾侯乙编钟之美。
  近年来,曾侯乙编钟复制件以展览、展演和艺术交流等形式,频频现身国际舞台,仿制的曾侯乙编钟被作为国礼赠与众多国家元首和国际友人。
  据不完全统计,曾侯乙编钟复制件出访和出演已涉足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6亿多人次通过各种途径领略了曾侯乙编钟的风采,曾侯乙编钟已成为文化交流的“金色名片”。
  总策划:桂运东
  策划/文案:刘诗诗
  视觉策划/设计制作:李发兵、张元媛(实习生)
  出品:随州日报融媒体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