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随州美食
顺相随·自在大洪山—— 漫步樵河古道 感受一夏清凉
  • 发布时间:2022-08-05 08:49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涂小丽
  • 审核:涂小丽
打印








  要真正感受大洪山的清凉,一定得走走大洪山的樵河古栈道。无论是静还是动,在这里都可让人感受到“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的意境。在这里,你可漫悠悠,醉迷迷,四里当作十里走,与大自然亲密相拥,畅游栈道论古今。樵河古道它藏在峡谷密林之中,风景奇异,传说神奇,就像一个心中装满了故事的老人,等候人们来一次贴近身心的亲密对话,给人不同的感受和启迪。
樵河古道
  樵河是大洪山一条美丽的山溪,上至白龙池,下至洪山寺,全长3公里,落差400米,它是大富水的源头,流入京山县,后注入汉江。这里山随水转,水绕山行,瀑、潭密布,树木参天,怪石嶙峋,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欣赏大洪山古朴宁静的原始美和野性美,也可以欣赏7000万年前地壳造山运动留下的杰作。
  看惯了大洪山雄奇壮阔的外貌之后,一步步走入樵河古道,仿佛是一点点进入到大洪山深藏了亿万年的内心世界,古朴清幽、玄奥奇峻。
  樵河的上游是白龙池,白龙池的水由高向低,沿着形态各异的岩石顺河谷而下,形成一叠又一叠的飞瀑,真是“幽静沟谷未有尽,碧潭清泉处处闻”,那些飞瀑的落点处,又形成一个个水潭,水花四溅,滴水叮咚,人们称之为“九潭滴翠”,十分壮观。如果是夏日,你在这里小憩,并赤足戏耍,那“当流亦足消涧石,水深激激风吹衣”的意境,一定会让你忘记所有的烦恼和忧愁。
  樵河古道位于两山夹峙的峡谷之中,不仅树木参天,还有汩汩水声一路相随。路随溪行,瀑潭密布。在峡谷之间,河床比降剧增,形如各种怪兽的巨石参差嶙峋。溪流带着冷冷清韵,沿着阶梯般的巉岩跳跃而下,形成一叠又一叠的飞瀑。在哗哗韵响之中,这一条溪流奔流于幽林深处。
  满山的古树巨木或者在乱石滩中扎根生长,蓬勃参天;或者大树与巨石相依互立,让樵河古道野趣横生。这里既可以找到楠木、香果树等珍稀植物的身影,还可以采到何首乌、杜仲、重楼等名贵中药材,堪称植物的天堂。
  “登登山路何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在流淌不息的水中,大自然的灵性与人的心灵契合如一。
  樵河不但自然风光秀丽,而且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唐代,规模宏大的洪山寺就建在大洪山主峰宝珠峰上,洪山寺常年香火鼎盛,信徒络绎不绝,樵河便是众多香客上山的必经之路。宋代以后,虽然在山下建起了洪山寺下院,但在下院烧香的香客大多要到山顶的上院进香,还是要走樵河,于是人们就在樵河建起了2米宽左右的石板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古道,人们又称之为“神道”。这一块块被踩踏得光溜溜的石板,承载着上千年的历史足迹。
  据《大洪山志》记载,除洪山寺上院灵峰寺和下院万寿禅院外,自唐以后陆续在以主峰宝珠峰为中心的崇山峻岭中建有寺庙26座。古人有诗称赞“诸寺院逸韵鸣佩与霄钟合弦,众僧人妙语诵经共神梵分音”“播荫四空朗照八极,撒祥九天烛明三界”。整个大洪山麓,“禅院香散六珠,钟声响彻群峰,佛寺华飘五色,经韵播瑞崇岭”。可谓寺院星罗棋布,香客络绎不绝,晨钟暮鼓此起彼落,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洪山禅寺分上下两院,位于宝珠峰顶的上院史称“幽济寺”“灵济寺”“灵峰寺”;位于山麓南面的下院史称“保寿禅院”“万寿禅院”“万寿寺”。洪山禅寺是它们的俗名,也是后人对上下两院的统称。
  桥河古道上,一座横跨于溪涧之上的木桥,是一个游人最爱停留的养眼风景。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在它上游十米之处,一座石板桥风雨剥蚀,孤寂无言,但见证了历史。
  在不同的历史年代中,这座石桥承载过绿林军起义军、礼佛信众,还有红军游击队的步伐。它以斑驳的历史身影给桥河古道增添了世事沧桑、思绪悠远的别样意味。
  不论老石桥、新木桥如今都是一处优美的风景,向下游迭瀑中望去,乱石一线,凝绿叠翠,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是一幅难得的画面。
  樵河古道,是大洪山奥幽野趣的缩影,可以游赏风景,可以对话大山的心灵。
樵河的传说
  相传大洪山原本大湖山,山上有湖,湖之灵引来两龙,一白一黑。两龙都想占湖为王,一次次地于湖上酣斗厮杀,终于有一天,大湖山经不住它们长年的折腾,顿时山崩地裂,一湖清水尽数倾下,两龙也因水枯而毙,成为樵河古道东西两岸的化石,世代难挪其身。
  当年大湖倾泻而下时,多少生灵殁于其中,但定有生还者,他们或居深山打柴,或去绝壁采药,等回到村庄,村庄已夷为平地,千万块大石从山上滚落下来,一条溪谷在乱石丛中弯弯曲曲而行进,而于山侧较缓处,一个新湖明澈如镜,即为落河。
  这些少数生还者,带着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悲伤,带着对家园难以割舍的爱,开始将滚落的下来的石头一块块搬到高处,堆砌成墙,然后从乱石间拖回倒下的树为梁,再割下周边的毛草屋顶铺盖。饿了,上山摘些野果,渴了,从溪间捧来清水,累了,枕着溪声而眠……从此,落河就有了新的炊烟新的田地新的生活方式。
  曾经大湖安好时,大湖山这边是块极肥沃的盆地。周围的山挡住了冬天的寒流夏天的酷热,是人类理想的生息之地。大湖山崩塌后,从山上滚落的乱石一路覆盖,表层土壤又被湖水冲洗干净,可用土地极其匮乏。为了生存,人们顺溪而下,去低处捕鱼,逆溪而上,去山上砍柴寻宝。踏巨石过溪,越石缝寻路,于是这条由樵夫千辛万苦踏出来的路,便成了今天的樵河古道。
  如今樵河古道已焕新。踏着青石板拾级而上,再也不怕迷路,更不会跌倒。所有石级依山就势,虽为现代打造,并不影响其古朴之感,越行越高的石梯就像一条通往仙山的天梯,踏在上面,脚下生风,不免有脱尘追月之感,使你想感叹今夕何夕,良辰美景依依相拥,泉水叮咚琅琅奏乐。
  在这条古道上,溪石树是最主要的景观。溪穿石或绕石而行,或急或缓,不慌不忙,郁郁而流,淙淙而去。树贴壁而生,或钻石而出,其形或圆或扁或多角,皆依生存环境而定。有些树烂掉了,从树兜旁发出的新芽又长成参天大树,新树与老树代代相接,使你感到生命的无穷无尽,而这些树,并不是生长在肥沃的土地上,它们攀着岩石,千万根须被流水冲刷,有时穿过流水插入地下,或者干脆就在岩石上扎根,根一路向下蔓过巨岩,从有限的石缝中钻入地下,又或者,根本就不寻找,直接穿石而过,指向蓝天。
樵河剑口
  你应该是座青山。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亿年,水一点点泻下来,一点点积累,溪谷长成深潭。
  山不在高有水则灵。九龙入道,嬉戏肆耍,水浪滔天。
  良田尽没。
  祖师爷一剑挥天,剑落山裂,山水轰鸣,一山两半。
  九龙并不出谷。
  这里有甘洌的泉水,这里有祥和的气韵,这里溪流日夜叮咚,如环如佩,如天籁般悦人的乐音。
  九龙化山,青山隐隐,紫气东升。
如诗如画的樵河古道
  我描画不出你,樵河!无论是用散文、诗歌、小说还是画笔。
  我不过是在你的门前听一回洪山寺早课的钟声,任琅琅的吟诵声清洗了凡尘的浮躁,一时度入安宁。
  我不过是在你落日的斜晖里看到寺前参天的银杏耀着金黄的光芒,述说深秋勃勃的生机和色彩的绚烂。
  我不过偶遇袅袅炊烟从农家小屋上升起,远山和近林拥着红墙青瓦的乡村静卧在落河水底。
  我不过踏着一石一景,默默地沿着青石板丈量樵河的幽深,让落河的巨石述说沧海桑田,自然物语,大地情深……
  樵河啊,你只用一个清晨和黄昏,就俘获了这颗一世的俗心,醒来梦中,你捋她的心,牵她的魂,你把一草一木栽进她心的土壤。
  你演示着千年话剧,用了几亿年的山川作了台词和背景。
樵河的水
  不必“松下问童子”,不怕隐师采药去。只循着哗哗的溪水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赏心悦目的风景就不离左右。
  没有人知道这水究竟起源何处。溪水哗哗啦啦叮叮咚咚一路急行,从海拔千米之上倾流而下,纵然粉身碎骨也毫不停息。有了水,山才有了灵气;有了水,山便有了活力。
  山是水的雕塑,水是山的刻刀。经年的沧桑孕育出樵河的独特风貌,它既有北方山脉的奇险厚重,又有南方山川的空灵清秀,它既是年长的男子又是貌美的女子。
  水,以无形塑造了有形,以无私濯养了树木的高大和小草的卑怜。
  上善若水!樵河的水是水中极品。试想它们从万丈地底奔涌而上,怀揣千万年的神秘和宝藏,曲曲折折破岩而出倾泻而下,不然,高山之巅何以生水,高山之上何以树木葱绿花草似锦。
  樵河的水啊,清澈亮底,把四季色彩深深铭记。
  樵河的溪啊,欢畅奔放,千难万险挡不住前进的脚步。
  樵河的泉啊,静卧幽谷,等疲惫的你走近,掬一捧,品尝它的甘甜清冽。
樵河的摄影者
  一
  脚蹬溪水,头枕落石,镜头向天。
  卧于深谷的男子,一动也不动地在溪边等待太阳的光芒。
  太阳在云里,偶尔从云缝里射出光芒撒向大地,树便舒展开翅膀,尽情的享受温暖的阳光。
  树长千年,昼夜不舍。不舍的昼夜中千万个寂寞在山谷回荡。风雨的磨砺,寂寞的抽打,树便有了风骨。但树的风骨只有山知道寂寞知道,更多世人并不知道,他们砍啊、伐啊,几分钟就能放倒一棵千年大树,几千年的生长,他们只能伐上几年。
  但是摄影者知道。摄影者卧于溪谷,身下是潮湿的泥土,臂上是荆棘划破的伤痕,脚边是危险的路途。摄影者为了树的风骨,比树更执着地等待光的赐予。摄影者要将树的风骨带回世间,让它在钢筋混凝土间勃勃生长,让它的风骨震慑世人,从而对树产生尊重。
  二
  摄影者走在樵河古道上,两眼便离了脚下的路。
  摄影者向前,前面是奇石怪木,茵草异朵,摄影者脚踢在落石上。落石几千年落地生根,建设者怜惜地抚摸过它,让它在路中安家生长。
  摄影者倒退,回头再望来路,景致异生,美不胜收,摄影者的后脑勺碰在树干上。树生何年?它不过是哪一棵树的径忍不住石头的禁锢,匆忙中看错了地方,从路面的石缝间弯弯曲曲地生长,甚至,某一天它看到身旁不远的地方长着一棵美丽的树,忍不住一个九十度的急转拐,三步两脚地奔去,直到头挨着头肩并着肩,才一起奔向蓝天。摄影者摸摸头,摸摸路中间的树,舒心地笑。
  三
  摄影者拍叶。
  红叶,绿叶,黄叶,紫叶。
  叶伸向空中,叶倒在水里,叶落在泉中……
  风一吹叶不止,哗哗哗地作响,象波,从起处向归处,一浪一浪地传过去,于是,山林便成了海——但却不是蔚蓝的,是七彩的海,是瑰丽的海,是眼能触摸唇能亲吻的海……
  海下是数也数不清的树干。
  都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皮是树的脸。
  树的脸不要润肤霜美颜露,树的脸千形万状。
  摄影者将镜头对着树的一张张脸,如珍宝般地咔嚓、咔嚓、咔嚓,有的小块小块地规则地排列,如鱼的鳞;有的从上而下须草般地包裹树干,如行云流水飘逸流畅;有的光洁如玉,却突然在某一部位堆起皱折,如牛颈般环环相绕;有的大幅度地波浪,却又沟壑深重,象饱经沧桑的老者的脸;有的褪去陈色换上新颜,新旧交替的斑驳象件搞笑的花衣,连藤蔓都害羞似的为它遮遮掩掩……许许多多的树,各自有各自的脸,摄影者边拍边叹:“多美的脸!这自然生长的脸,谁也不跟谁相同,谁也不嫌谁难看……”
  四
  “根从来都是深埋在土中。”我一向这么认为。
  “你相信根能飞檐走壁吗?”摄影者这么问。
  “在大洪山山崩地裂的那一瞬间,一些树注定要被打入艰难的生存之地。随着山湖的崩塌,山体薄薄的土层被水冲尽,巨石从天而降,一些树深埋在地下,一些树折断了腰肢,一些树断了根须,还有一些树被岩石挤压,身体严重地变形……但是它们都顽强地生长着。”顺着樵河古道一路走来,一路都是摄影者絮絮叨叨的诉说,他拍着根,围着一处处祼露的树根惊叹,赞美,他一遍遍抚摸,怜惜,他的手便有了根的感觉,使人想象他伸入生活的方式,就像这些根。
  一路向上,整个古道不断有裸露的根闯入眼帘,或者一半禁锢在山体中,一半裸在溪水里,或者从石缝中伸出来,蔓过巨大岩石,向几丈远的薄土探进,甚至一棵树根本就生长在岩石上,石上没有一星土,千万根须就那么裸裸地插入岩石中,它怎么插进去的?插进去之后又怎么找到土壤吸收养分?这一切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这是生命漫溯的艰难过程,是毅力和恒心谱写的绝唱,是不屈不挠的信念穿过千年沧桑,昭示生命的执着与顽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