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气,最抚食客心。
在闻名遐迩的厨祖故里、詹王之乡—随州广水市马坪镇,全镇3.7万人中就有4000多名厨师。一代代厨祖后人将詹王流传下来的美食不断发扬光大,孕育出了南北吃货们喜爱的美食拐子饭。
厨祖詹王传美食马坪是厨祖詹王故里。詹王本名陈志龙,出生于南北朝时期。据记载,陈志龙纵情山水,常奔走于永阳县(今广水市)中华山,好狩猎、烹野味,人称“詹鼠”,自号浪漫翁。传其曾为隋文帝杨坚御厨,制作的菜肴“金鸡报晓”令隋文帝悟出治国安邦之道,他还将野山鸡煮熟后磨成鸡粉制成调味料,是鸡精调味的先驱,被御封为“詹王”。詹王拥有精湛的厨艺和仁爱的情怀,被中华烹饪界尊为厨祖。
拐子饭正是厨祖詹王发明的一道传统美食。相传,中华山地势险峻、溪流众多、山高林密,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非常好的狩猎场。野猪是十分常见的猎物,其力量惊人。詹王在狩猎中发现,野猪的右后腿掌管着方向和驱动,肉质尤其紧实。为了烹饪好这块特殊的食材,他遍寻山中天然药材,将它们一起放在土罐里,用慢火熬煮十余个小时,烹制好的野猪脚口感醇厚而自然,和以“随州香稻”,肉质软糯不腻,米饭浓香劲道,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在明清时期,马坪作为古道商埠,航运发达,码头兴盛,商贾云集。在码头从事拉纤、搬运的工人大清早就出来劳作,体力消耗非常大。拐子饭就成为工人们最喜爱的食物。
“一碗拐子二两酒,幸福生活天天有。”拐子饭的美味逐渐俘获了越来越多人的味蕾。每天早晨或中午,吃上一碗拐子饭,有的人还会配上二两随州特产的黄酒,浑身快速充满力量,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每一碗拐子饭中,盛满的是人们对人间烟火、寻常幸福的一种追求。
“鱼与熊掌可兼得”
人们常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拐子饭却实现了“鱼与熊掌可兼得”:猪的右后腿掌管着方向和驱动,兼具着智慧和力量。拐子饭的精妙之处就在于“猪脚”。
卤制猪脚的卤料配方和制作工艺都十分讲究。厨师们将精选的猪脚剔除猪毛、分成小段、焯去血水、开水复沸、清水冲洗,每道工序都不敢马虎。最关键的是卤制环节,第一步是炒精酱,厨师们用白糖、酱油等在锅中反复翻炒至浓稠,迅速将猪脚倒入其中炒至上色;第二步是慢卤,将上色后的猪脚与精心挑选的20余种纯天然中药药材一起放入高压锅压制1个半小时,紧接着将卤煮入味的猪脚转入小锅用文火继续炖煮,再次调味,历经10余个小时烹制,拐子香气扑鼻、软糯脱骨,才算完成制作。卤煮过程中的“老卤”十分关键,“老卤”吸收了每一次卤制后存留的老汤精华,根据需要再添加适量新的卤料,保持口味纯正。
猪脚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质,维生素A、B、C及钙、磷、铁等营养物质。营养学家介绍,猪脚经过卤制,其富含蛋白质水解所产生的胱氨酸、精氨酸等11种氨基酸之含量均与熊掌不相上下。
因此,从营养价值上来讲,香卤猪脚并不亚于熊掌。在民间就流传着许多关于拐子饭的民谣,如“何必觅熊掌,猪脚味更香。烹卤皆随意,不羡唐明皇。”
马坪拐子饭的制作技术随着历史变迁不断改进。猪是每天走28000步的“健步猪”,其中以右后腿为最佳,猪脚由以前的熬煮改为香卤,配菜增至10余种。马坪镇现有80多家特色餐饮店,专卖拐子饭的就有近20家,家家都有独到“秘方”。
“舌尖”产业渐兴起 拐子饭的美味,经由厨祖詹王的传人,被带至五湖四海,声誉日隆。先后被录入《中华圣厨食典》《詹王故里文萃》等书。
央视《远方的家》等节目对这一民间美食进行详细报道,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安陆、武汉、十堰、老河口等地厨师也慕名而来,拜师学艺。
拐子饭的兴盛为当地拓宽了发展思路。马坪镇围绕“詹王故里、舌尖马坪”,依托本地丰富的餐饮文化,征地300余亩,着力打造集“祭祖、集会、休闲、美食”于一体的中国詹王食博园。申请注册“马坪拐子饭”“拐哥羊脚”“清泉鸡汤”等特色餐饮商标,并以拐子饭等“五菜一汤”特色菜肴推出“詹王宴”,筹备举办詹王美食节。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拐子饭的美味已经悄然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历久弥香。
如今,在随州市各地都可以看到拐子饭特色美食店,马坪拐子饭成为随州的一张美食名片。在武汉、襄阳、宜昌等多个城市也都能品尝到马坪拐子饭,这一美味正从厨祖故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