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品质随州
图说二十年随州展芳华 ——地级随州市成立20周年新闻发布会解读·综合篇
  • 发布时间:2020-06-24 09:26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杨文明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随州市,为随州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随州快速成长为特色鲜明的鄂北区域经济中心。二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随州人民砥砺奋进、锐意进取,取得令人瞩目成就,全市综合实力跨越提升,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供给能力全面增强,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全面小康步履坚实,掀开了随州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GDP蛋糕更大了  
  地级随州市成立之初,经济总量(GDP)只有109.63亿元,刚刚迈入“百亿元俱乐部”,到2018年达到1061.75亿元,正式跨入“千亿元俱乐部”。2019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2.23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10.6倍。蛋糕做大了,分到每个市民的蛋糕份量自然更多了。2000年我市人均GDP为5281元,属于低收入水平;到2019年人均GDP达到52380元,是2000年的11.9倍,已经进入中上等收入水平。经济总量的攀升带动地方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19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9.1亿元,是2000年5亿元的9.8倍,年均增长12.8%。不断增强的财政实力,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产业结构更优了  
  随州是农业大市,建市之前经济处于“农业主导阶段”,产业结构呈“一二三”格局。建市以后,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柱,经济发展进入到“工业支撑阶段”。到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7:49.1:34.2,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历史最高点。第三产业开始引领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经济发展步入“服务业拉动阶段”。2019年,服务业占比达到建市以来的最高水平,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3.4:46.8:39.8,“一产业降、二产业稳、三产业升”的产业结构格局持续巩固,客观反映了我市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增长动力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趋势性变化。

生产能力更强了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19年粮食产量142.47万吨,年均增长0.6%;油料产量9.92万吨,年均增长3.6%;肉类总产量19.87万吨,年均增长2.4%;食用菌产量9.13万吨,年均增长13.5%。工业发展突飞猛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2019年改装汽车产量13.95万辆,是2000年的26.3倍;布产量2.79亿米,是2000年的7倍;大米产量115.39万吨,是2000年的5倍;服装产量2651万件,是2000年的8.5倍;风机产量6429台,是2000年的5.6倍。全市发电量32.86亿千瓦时,是2000年的353倍。

城乡颜值更美了  
  2000年随州城区建成区面积为19平方公里,2019年扩大至80.3平方公里,是2000年的4.2倍。随州中心城区打造了“一轴一环三片”、全市域构建了“一湖两河三山八库”的绿色生态格局。2019年全市园林绿地面积4671公顷,建成区绿地率提高到35.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平方米,新建街头游园、城市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使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73.04%。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统筹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2019年,全市共有7个全国重点镇、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特色小镇、1个全国美丽宜居小镇、1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个省级特色小镇。在2017年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中,随州荣膺全国十佳魅力城市。  
  交通出行更快了  
  2019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78.5亿元,是2000年的25.6倍。“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2009年,全市累计建成通村水泥(柏油)公路5046公里,所有行政村“村村通公路”。2019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09万公里,是2000年的3倍。“低速路”变成了“高速路”。4条铁路、4条高速、6条国道在随州境内纵横交错,东距上海、西至成都、南达广州、北到北京都在1000公里半径之内。2019年11月,汉十高铁正式通车,标志着随州进入了“高铁时代”,“下汉口”只需要48分钟。  
  市民腰包更鼓了  
  2019年,我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76万元,是2000年的10.2倍,年均增长13%。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均实现倍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是2000年的6.3倍,年均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是2000年的7.7倍。2000年全市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2.92亿元,2019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50.15亿元,是2000年的近20倍。2000年随州居民人均储蓄存款2550元,2019年随州居民人均储蓄存款47280元,是2000年的18.5倍。  
  生活品质更高了  
  “筒子楼”变成了“单元房”,“小户型”换成了“大户型”。大力实施“安居工程”,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2019年,全市居住用地面积43.9平方公里,是2000年的2.3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51平方米,是2000年的2.7倍。“两个轮子”变成了“四个轮子”。2000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不到1辆;2019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9台,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3台。“固定电话”变成了“移动电话”。2000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4万户,到2019年移动电话户数193.2万户,几乎人平1部手机。从满足“物质生活”到追求“精神生活”。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2560元,比2000年翻了两番;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比2000年增长了6.8倍。2019年随州旅游总人数达到2834.04万人,旅游业总收入178.9亿元,全市拥有4A级景区6家。  
  社会保障更好了  
  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截至2019年底,我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5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4.44万人,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85.5%。城乡居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04.8万人,参保率为92.2%。2019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1343个,是2000年的4.5倍;卫生技术人员14998人,是2000年的1.5倍;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2232张,是2000年的2.6倍。  
  20年的发展旧貌换新颜。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鲜明的产业特色、便捷的区位优势、奋进的随州人民,这就是如今的新随州。站在新的起点,只要我们坚决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建设“品质随州”和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产兴城、以文塑城、以绿靓城,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就一定能实现以特取胜的产业新城、独具魅力的文旅名城、美丽宜居的生态绿城的美好构想,随州的明天一定会更辉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