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品质随州
擦亮名片,融合发展叫响文旅名城 ——地级随州市成立20周年系列述评之四
  • 发布时间:2020-06-22 09:05
  • 信息来源:随州市政府网站编辑部
  • 编辑:涂小丽
  • 审核:系统管理员
打印

    随州,历史人文厚重,山川秀美宜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建市20年来,随州立足炎帝文化、编钟文化、曾随文化铸品牌,推进文化资源与旅游业态深度融合,将旅游产业的市场优势与文化产业的内涵优势紧密结合,抢抓机遇发展文旅产业。  
  20年间,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随州文化资源已蝶变成文旅名城的厚实内涵,文旅产业也跨越发展成为特色产业增长极,单独的旅游景点也抱团发展形成全域旅游的新格局。 

  一 

    炎帝、编钟,随州最响亮的两张文化名片,也是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  
  地级随州市成立之初,它们多停留在文化研究层面,仅有零星游客来游,并未形成旅游业态。而曾随文化、大洪山、桐柏山、中华山等只扬名在外,均养在闺中人未识。  
  旅游资源优势如何转化成发展优势?新成立的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明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来发展”。文旅产业发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全市旅游景区景点建设蓬勃发展,知名度不断攀升。  
  2006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出“以旅游为引擎,擦亮两张名片,建设四个随州”。其中文化随州就是有效整合人文、山水资源,突破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文旅产业的春天到来了。随州顺势而为,主动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强市等为抓手,推动了文旅产业迅猛发展。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旅产业发展,将其作为重点产业予以决策。2012年以来,我市致力打造世界华人谒祖圣地、特色产业增长极,去年提出打造文旅名城,始终高标谋划、高位推进。  
  不断优化的战略定位,引领着项目与景区有机结合,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讲述着一个个生动的发展故事。    

    20年间,随州大手笔谋划文旅项目,旅游景区不断升级。炎帝神农故里、大洪山、随州文化公园、西游记公园、银杏谷、西游记漂流、神农部落、卓尔·青铜古镇等数个亿元级的大型文旅项目建成或启动,太白顶田王寨、明玉珍故里、徐家河、抱朴谷等一批中小型文旅项目纷纷跟上,让随州旅游有看头、有说头、有玩头。  
  今年,我市续建和新建亿元以上文旅项目45个,总投资350亿元,计划年内投资65亿元。  
  厚积而薄发。随州文旅跨越式大发展,改写了湖北旅游版图。炎帝故里、西游记公园、随州文化公园、大洪山、千年银杏谷、西游记漂流等成功跻身国家4A级景区的行列。  
  20年发展,文化旅游之于随州不再是单一的事业,而是融合发展的产业,并且成为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增长极。  
  统计数据显示,随州以文旅产业龙头带动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提升至39.8%,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2019年,全市旅游接待量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78亿余元,均是2010年的4.7倍。 

   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20年的发展,随州在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方面进行了生动实践。  
  早在5000年前,炎帝神农在随州这块土地上制耒耜、植五谷、尝百草、疗民疾,开启了璀璨的华夏农耕文明。  
  随州高举炎帝文化旗帜,弘扬炎帝精神,传承“四海一家亲”的理念,连续12年成功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打造了世界华人谒祖圣地,也将寻根节办成了湖北第一文化旅游节庆品牌。  
  炎帝文化是老祖宗的馈赠,是随州宝贵的文化资源。将这一存于文学典籍、固化于历史遗存的厚重文化,以节庆活动的形式鲜活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完美融合。  
  市文旅局局长曾云峰介绍,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让旅游景区有故事讲,让文化场所有人气,推动文旅产业进入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时代。  
  曾侯乙编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国之礼乐重器。近年来,它频频亮相重大外交场合,成为增进中外友谊、促进文化交流的“特使”。  
  20年来,随州用心经营编钟文化,举办中国编钟艺术节和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一批研究曾侯乙编钟的学术专著,精心编排《编钟乐舞》使之成为省市两级博物馆的镇馆大戏,以编钟为模型的文旅商品研发产业壮大,以编钟为主打的博物馆也成为热门的旅游景区。  
  文化热,旅游火。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随州把更多优质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旅游资源,以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主线,精心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使群众能够享文化、乐旅途。  
  当前,我市正依托曾随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利用,将呈现曾随文化700年的擂鼓墩古墓群、羊子山遗址、庙台子遗址、义地岗古墓一线串珠,连线成片,打造“四园多点一走廊”主题文化展示区,将沉睡地底下的曾随文化借旅游的形式呈现,讲述“曾随之谜”故事,打造编钟文化产业基地。  
  截至目前,四处遗址公园的保护规划和相关具体展示工程方案已完成编制设计。我市也专门从立法的高度为“四园多点一走廊”的建设护航,《曾随文化遗址保护条例》已通过市人大常委会一审。  
  田王寨融入红色文化,大洪山融合自在休闲文化,西游记公园和西游记漂流加入西游文化元素……在随州,文化与景区融合得更加紧密,发展的路径也更加清晰。  
  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可以更加富有活力,旅游也更加富有魅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文化和旅游的需求,有效破解文旅“有而不好、有而不精”的现实困境。  
  与此同时,文旅融合发展,带动文旅景区建设日益完善,文旅知名度和吸引力不断增强,促进文旅产业从数量追求转到质量和品质的提升,着眼优质化、内涵式发展,推动文旅名城建设一路提速。 

  

    20年来,随州文旅产业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项目由弱到强、规模从小到大、品质由低到高的突破性发展。从单一的旅游事业,到形成旅游产业,再到深度融合的文旅产业,随州文旅产业跨越发展。实践证明,依托文旅融合走内涵发展之路,充分彰显特色和魅力,是随州文旅产业发展的正确战略抉择。  
  文旅融合的目的,是更好地发展,更好地适应大众旅游时代的群众需求。  
  持续举办寻根节,建设编钟文化产业基地,重在加快炎帝文化、编钟文化、曾随文化的转化利用,推动传统文化的产业活化,加速文旅产业的发展,使之带动第三产业的质效升级,成为真正的特色产业增长极。  
  实干兴业。加紧推动以卓尔·青铜古镇为代表的国家青铜文化展示中心建设,优选推介已策划包装的66个项目,加速一批项目落地,引爆编钟文化产业基地建设。  
  打造一座文旅名城,需要突破“景点式”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创意开展系列随州文化旅游IP建设。在叫响炎帝、编钟、曾随文化的同时,整合红色文化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休闲旅游、康养旅游等业态,推动全域开发和转型升级。  
  要抓住湖北打造中部强大市场、武汉建设内陆消费中心的机遇,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加快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让随州的优秀历史文化插上旅游的翅膀,从沉睡的历史文化宝藏中绘制出一张散发迷人气息的旅游地图,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宝贵的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建成独树一帜的文化高地。  
  旅游既是大产业,又是大民生。要创造更加舒适、便利的旅游环境,大力改善旅游场所的基础设施,提高旅游场所的接待和服务水平,使我们的旅游环境更加个性化,更加舒适化,更加便利化,适应大众旅游时代的需求,促进旅游红利全民共享。  
  如今的随州文旅产业,早已不再处于侧重追求游客量的阶段,而是到了深入提质提档的关键时期。创新文旅新业态,谋划实现文化内涵的有形承载,精致精细化打造,实现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是这20年实践使然,也是未来随州文旅名城持续建设的必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