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旅游资源
大洪山看点推荐——两王洞
  • 发布时间:2021-08-30 09:41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杨文明
  • 审核:杨文明
打印

    

两王洞是因西汉末年京山三阳人王匡、王凤叔侄二人带领绿林军在此屯兵而得名。此洞可算群洞中的佼佼者,主要特色是景点集中,色彩丰富,敲击石幔,珠圆玉润,属于一种响石洞。它位于斋公岩东南面,海拔860米,洞长1200米,共有四厅。因岩性、构造、水流及地壳运动等复杂因素而形成迷宫形洞穴,可谓洞连洞,洞中有洞。两王洞景观主要集中在四个大厅中,目前已经开发、可供游览的洞中景观有一千多米。
  走进两王洞的大门,顺着台阶而下,便进入第一个大厅“习武厅”。这里洞顶倒挂的钟乳石,就像一个个练功用的拳击袋,也许是当年的绿林好汉们在这里习过武吧。大厅顶部的石幔,如珠帘高悬,人们称它为“观武台”。
  两王洞洞内支洞横生,其中右边的一个支洞,被称为“无底洞”,此洞至今无人走到尽头,也不知道它通向何方。
 

 前面的钟乳石好像一个痴情的龙头,而后面的钟乳石就像一只含情的凤凰。人们说他们是一对正在热恋的情侣。但仔细看,凤翅、凤尾、凤背都有,偏偏不见了凤头,可能因为害羞,把头藏起来了。这处景观被称为“龙凤呈祥”。
  第一厅到达第二厅之间,要经过一条数十米距离的溪流。这条溪流间,分布着一个个桩柱,便于人们踩在桩柱上通过。这些桩柱也称为“曲径梅花桩”。相传走梅花桩是当年绿林好汉的必备功夫,如果能在一分钟内走完所有的梅花桩,那功夫也不亚于当年的绿林好汉了。不过走的时候得要注意安全,小心落水。
  走过梅花桩,便来到第二厅——罗汉堂。此厅以石柱高大,石笋众多,边石堤坝瑰丽而引人注目。厅中央的一个需要几个人合围的大石笋,最为引人注目。它高50余米,顶天立地,周围有数十根小石柱竞相争立。大石笋旁还有众多顶部圆滑的大小石笋,它们形似形态各异的罗汉。有的“面目清秀,气质文雅”;有的“温柔娴静,典雅大方”;有的“敦敦实实,神采奕奕”;有的“老态龙钟,萎靡不振”;有的“须眉交白,凝神沉思”;有的“挤在一起,窃窃私语”……大家可以凭自己的观察力,为各种形态的石笋起出更多的名字来。
  另一边,一片雪白的钟乳石,就像雪山一样给人一种冰天雪地的感觉。稍稍前行,便看到一幕淅淅沥沥的水帘,这处景观叫“洞中瀑布”,是继续前行的必经之路。据说这瀑布的水有神奇的保健功效,凡经过这里,不必刻意地躲开飞溅而下的水滴,反而每个人被水滴打湿得越多,今后便越健康。所以每有行人经过这里,不仅不躲避,还伸出手,沾沾水滴带来的福气。
  继续往前走,便会看到一个关口,我们称它为“凯旋门”。相传只有打过胜仗的将士能通过此门,上面的钟乳石好像长长的锦带和簇簇盛开的鲜花,象征着给凯旋归来战士们的奖赏。人们在经过“凯旋门”的时候,总会留意门口长年不断的清泉,传说它是吉祥之水,过此门时,谁身上滴得最多,谁的运气就最好。
  来到了第三厅,我们叫它“聚义堂”。这个大厅的景观可称得上是洞中的精华。这里到处钟乳石悬挂,石柱、石笋、石花、石帘更是千姿百态,巧夺天工。
  一个似银龟的石钟乳高踞坎上,背上“片片鱼鳞”间自然点缀着透明的宝石,真是巧夺天工。“龟”旁有根石笋,顶部有一碗口大小的“银灯”,用灯光照去,闪闪发光。右壁上有一石幔附壁而下,如巨龙探海。
  左边,一堆形态各异的堆积物,犹如八仙,加之前面清泉流淌,碧波荡漾,人们称此景为“八仙过海”。
  正前方的一根最粗最壮的石柱,名叫“擎天柱”,也称“定海神针”。它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着洞顶和地面,威武大气。根据造山运动推测,这根石柱已有七千余万年的历史了,因此人们还称它为“长寿柱”。
  抬头向上看,便是“华盖高擎”景观,这圆形的石盖就很像古代皇帝出宫时头上的华盖。华盖的下边我们称它是“点将台”,也许当年的首领就坐在这儿点将,而前面一排排站立的钟乳石就好像当年的绿林好汉,一个个威风凛凛正在接受命令整装待发。
  继续往前走,需经过一道陡峭的“天梯”,在这里,有一座“蘑菇金山”。只见一个直径两米有余的椭圆形大钟乳石在峭壁边隆起,钟乳石面均衡地又隆起一个个犹如元宝造型的小钟乳石。乍一看,整个钟乳石就像一个蘑菇山,山上又堆放的一个个金元宝。
  登上天梯,便进入了第四厅“编罄厅”。这里钟乳石悬挂,泉水叮咚,石柱、石鞭、石花、石珠、石笋、石桃、石塔千姿百态,有的洁白无瑕,胜过汉白玉;有的橘红似帷幕下垂;有的黑白灰相交,如雨后春笋,鲜嫩可餐。更令人陶醉的是,“编罄厅”以响石为主,厅中石幔可敲出七个音阶,其音和谐动听,是不可多得的能敲得响的钟乳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