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旅游资源
汉水迎来大洪山,前世今生的叙说
  • 发布时间:2020-05-16 10:23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发源于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境内的汉水,奔流1200公里后便进入江汉平原,它在这里迎接最后一座山脉输入的山泉,这座山便叫大洪山。
  大洪山之名,目前我们能见到的史籍记载,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涢水出县东南大洪山,山在随郡之西南,竟陵之东北,盘基所跨,广圆一百余里。峰曰悬钩,处平原众阜之中,为诸岭之秀。”“涢水出于其阴,初流浅狭,远乃宽广,可以浮舟栰巨川矣。时人以涢水所导,故亦渭之涢山矣。”
  从以上两段文字中,我们获知了“大洪山”“涢山”二名。清朝道光版《大洪山志》中还记载,唐朝曾叫“大湖山”。在北魏以前,大洪山还叫什么山名呢?
  明末清初编纂的《大洪山志》(通称“旧志”)记曰:在《山海经》里,大洪山没有被列入所记载的“五千三百七十”座名山之中。《禹贡》里关于随州附近的山也只记述了陪尾山。这是因为它是按照江水、汉水、沱水、潜水几条水道的顺序记述的缘故。即使在《山海经》中记载的“四百六十七”座出铜之山、“三千六百九十”座出铁之山中,也都没有列入大洪山。
  清道光版《大洪山志》也说:大洪山位于偏僻的汉水之东,地势高峻陡峭,因洪水在这里不能为害,所以没有大禹治水的足迹,因而《禹贡》中见不到有关大洪山的记载,即使两汉时期的地理著作也没有谈到它。
  以上志书说得对吗?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它记载了虞、夏、商、周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事实,尤其“禹贡”章节是中国最早的地理志。在《尚书·禹贡》中有这样一句:“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近代学者罗庆云、戴红贤译注认为:熊耳山,在今河南卢氏县西南。外方,即嵩山。桐柏山,在今河南桐柏县。陪尾,山名,在今湖北安陆市,又称横尾山。这种说法的依据是《汉书·地理志》:“安陆,横尾山在东北,古文以为陪尾山。”《水经注》在注“随水”中也说:“南迴迳永阳县(今广水市)西,历横尾山,即《禹贡》之陪尾山也。”此后《括地志》《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等都从此说。
  清道光《安陆县志》收录有宋代杨绘的《陪尾山诗》:“寿山北耸侵隋碧,涢水南流接汉清。宋玉阳台犹暮雨,子虚梦泽半春耕。”有志书据此考证,陪尾山即今寿山。今安陆市有学者认为:“从史籍资料和实地考察分析,古籍中的陪尾山,又叫横尾山,今称横山,在接官乡、洑水镇一带,并非单指某个孤立的小山,而是指桐柏山绵延至安陆境内的部分。”窃以为《禹贡》绝不会把一座小山或山体的绵延部分称为“陪尾山”。安陆现存的地名也没有陪尾山和横山。
  关于陪尾山还有另一说法,晋张华《博物志》说:“泗出陪尾”,指在今山东泗水县东。此后多部古籍也从此说。
  值得注意的是,西晋裴秀(约在泰始四年至七年,即公元268—271年)主编完成《禹贡地域图》18篇,它是中国目前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此时的裴秀任司空,成为最高军政负责人之一,并兼任地官,主管全国的户籍、土地、田亩赋税和地图等事宜。遗憾的是《禹贡地域图》问世后“藏于秘府”,据说有抄本流传民间。
  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程大昌完成《禹贡九州山川图》。在其中一幅图中将陪尾山画在汉水以东,与桐柏山、大别山呈三足鼎立之势。这个陪尾山绝不是一般的小山,唯有大洪山脉才配得上与桐柏山脉、大别山脉相提并论,这是不容置疑的。
  大洪山属秦岭山脉东支最尾部,叫陪尾山或横尾山,我认为很形象。这座横亘汉水东北百余公里、如此有气势的山脉,不可能不载入《尚书·禹贡》中。
  《山海经》是先秦典籍中涉及历史地理的重要书籍。西汉时刘向、刘歆进行了编辑整理。对于《山海经》的理解也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自从晋朝著名学者注释《山海经》以后,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山海经》的研究被搁浅。直至明清以后,《山海经》的研究又热起来。
  《山海经》在“中山经”中,两次以“荆山之首”来成组罗列山名。“荆山”被众多版本注释在今湖北省南漳县西部,至今名称未变。“中次八经”记载的23座山的地理位置主要在今湖北和河南、安徽境内。2013年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彩图全解《山海经》(思履主编),将“纶山”注为“湖北大洪山”。在“纶山”之西有“宜诸之山”(注释在今湖北当阳县境);在其东有“陆陒之山”(注释在今孝感市的大悟山)。按此两山之间的地理位置来推测,唯有大洪山脉最大,故“纶山”即指大洪山,这种分析有其合理性。
  还有一种可能,编著误将口头相传的方言“涢”写成了“纶”,因两字的韵母相同。
  网上和有的资料还说“西汉时大洪山又叫绿林山”,这是一种误解。对西汉末年绿林军起义的地方,南朝宋盛弘之的《荆州记》认为在“当阳东北”。此后不少古籍也从此说。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武汉大学教授石泉在《古代荆楚地理新探》中有篇《云杜、绿林故址新探》,这篇文章以翔实的史料更正了古籍的错误,指出“绿林故地当在今京山县北境的太阳山——大许家寨”。《现代汉语词典》也作了修改,在“绿林”词语释义中说:“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一带),西汉末年绿林军起义的根据地。”从此,绿林山在当阳东北的说法得到更正。
  大洪山历史地位的提升在清康熙年间,皇帝诏各省描绘所辖名山进呈。湖北省仅绘大洪山和太和山(即武当山)二图供御览,并编有5卷《大洪山志》。从此,大洪山被列为全国120座名山之一。
  大洪山能入名山之列,理由是充分的。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曾写道:“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岪郁,隆崇嵂翠;岑岩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罢池陂陁,下属江河。”有学者考证,云梦方圆九百里中唯有大洪山靠近云梦泽。这里正像司马相如描述的那样:山势盘旋,迂回曲折,高耸险要,山峰峭拔,参差不齐;日月或被完全遮蔽,或者遮掩一半;群山错落,重叠无序,直上青云;山坡倾斜连绵,下连江河。
  大洪山可以说是汉水下游云梦古泽的一处福地,它自西北向东南横亘约140公里,是江汉平原西北部的制高点,成为鄂中众多河流的发源地。没有大洪山就没有江汉平原的现代文明。
  大洪山层峦叠嶂,林茂水碧,瀑多洞奇,风光秀丽。春观百花,夏避酷暑,秋览红叶,冬赏瑞雪,真有看不尽的自然景观,品不够的生态妙趣。
  成山于七千万年前的大洪山,喀斯特地貌特征显著,溶洞多达几十个,可入性条件好的有11处。洞内景观奇特,色彩绚丽,流水潺潺,相映成趣。钟乳石形态多姿,鬼斧神工,惟妙惟肖。造山运动使这里形成众多的陡峭岩壁和千姿百态的石林、石景,犹如精美的天然盆景。
  这里是我国南部亚热带与北部暖温带的过渡区域。特有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动植物资源。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野生植物资源132科、529属、1137种。中药材资源有千余种。清代这里虎患成灾,猴多成害,20世纪60年代仍有金钱豹出没。
  大洪山还是一座佛教名山。唐广德二年,禅宗祖师慧能的第三代弟子善信首建洪山禅寺。唐文宗下诏善信为“慈忍大师”。此后,历朝皇帝御书院额,使“大洪山精舍壮观天下”。北宋中后期,大洪山佛教为鼎盛时期,以洪山寺为中心,周边建庙宇26处。这里是禅宗曹洞宗走出困境,由衰落走向繁荣的中兴之地,使曹洞宗在海内外饮誉甚广。志说中有幅对联形容说:“大洪山山连山山山相连,洪山寺寺接寺寺寺连接。”民间盛传:“佛教朝洪山,道教拜武当。”主峰上原有幅楹联:“汉东地阔无双院,楚北天空第一峰。”此门联至今字迹依稀可见。
  1988年,大洪山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6年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总面积305平方公里,横跨随州、荆门两地三市县,景点97处,景物景观3410个。位于随州境内的主峰宝珠峰海拔高程1055米。
  2010年4月,随州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整体交由湖北省鄂西生态旅游圈投资公司经营。10年建设,使大洪山风景名胜区面貌焕然一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