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布解读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其它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
关于对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24012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09-23 16:25 信息来源: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编辑: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审核: 发改委 字号:[ ]

杨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曾随一体化工业先导区建设的对策与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市高度重视推进曾随一体化工业先导区建设,着力在经济政策、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方面进一步促进曾随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发展规划一体化。编制的《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曾随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构想。以十四五规划为引领,出台《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将构建一主一副双轴开发、两屏三区七廊保护定位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优化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规划布局,加快推进曾随在产业、交通、用地、功能、配套、形象等领域的协同发展,进一步落实曾随一体化部署,为加快推进曾随一体提供了依据。设立随县经济开发区 、曾都区经济开发区为副处级管理机构,确保高位推进曾随一体化

二、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出台《以供应链平台建设推进专汽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推动专汽产业固本强链、新型新质发展,引导曾都区程力集团、江南专汽、瑞力专汽、江威智能、随县许继三铃、吉野房车、长沣汽车等企业发展医疗救护、防洪排涝、电力运维等应急车辆,推进各地产业融合发展。出台《以供应链平台建设推进随州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打造曾随联合的千亿级香菇产业集群。《随州市专汽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23—2025年)》特别指出加快推进公共领域电动化步伐,根据新能源底盘和专用车开发试制需求,在曾都区开辟新能源专用车封闭测试区间,为新车型中试提供测试场景。依托新楚风工业园、氢能小镇、随县绿色矿山,建设制、加氢站和充换电站,培育产业集聚、链式发展的氢能产业基地,加快培育专汽产业生态,建立细分领域新场景。以随州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引领,以许继三铃为依托,联合中威、长力、日昕汽车等企业,重点发展带电作业车、应急电源车、移动箱变车、充电救援车等应急救援专用车,推动许继三铃电力工程专用车扩能项目加速落地,以此为切口打造中国电力抢险、电力抢修、电力保障、电力施工专用车生产基地。转型发展传统产业,持续推进曾随企业节能减排,程力集团投资1.3亿元的电泳涂装生产线、湖北新楚风公司投资1.2亿元的总装和涂装生产线相继建成投产,楚帝智联全自动智能化喷粉线,实现全生产流程数字化。凯力专汽、许继三铃引进催化燃烧设备,挥发性有机物净化效率达到98%以上。楚胜汽车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电泳车间,机器自动焊接比例达到90%,表面处理、焊接、组装等关键工序工艺全面提升。

三、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落实十四五规划中推进交通一体化,实施了316 国道曾都区段、随县段提档升级工程,升级改造炎帝大道、交通大道,延伸曾都区擂鼓墩大道、沿河大道、裕民大道,解决瓶颈断头路问题,将炎帝大道(X025前厉线)纳入S263延长线,为后续道路扩容升级(二车道升级四车道)夯实基础,加快推进烈山湖东路、厥水河东岸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和淅河至王岗快速通道,打造曾随20分钟通勤圈;协调处理3号公交路线的历史遗留问题,为随县公交公司争取3号公交车路线对开经营权,畅通乡镇、村湾道路等主要经济服务通道,筑牢一体化发展的交通基础。

四、推进社会服务一体化。印发《随州市花园城市建设2024年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计划,将水河东岸生态环境提升工程纳入本年度花园城市建设重点项目,项目包含沿河大道道路桃园路-随县交界处及沿线园林绿化、广场绿道和生态景观提升工程、新工一路、裕民大道、六草屋大道沿河大道-汉丹铁路、明珠公园、桃园市场、城北新区雨污水管网工程等七个子项目调整市级和曾都区税收征管,按照市和曾都区5:5比例分享缴入各自金库。提请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炎帝人才支持计划加快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若干措施》(随政发〔202215号),对全市企业(含随县各企业)引进的本科或中级职称以上人才,按0.6-5万元/年标准发放生活补贴、按0.6-1.2万元/年标准发放租房补贴、按2-5万元标准发放一次性购房补贴,并在人才子女入学、医疗保健、家属安置等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出台《随州市公聘民用引才办法》,筹资3.7亿元启动591套人才公寓建设,首批200拎包入住人才公寓示范点已启动配租,特别是对随县企业引进的人才给予支持,现已为69名人才配租了人才公寓。探索推进以国企身份、事业编制支持重点产业企业引才用才新路径,相关做法在湖北日报、湖北卫视等媒体宣传报道,现已累计发布7期招聘公告,帮助我市(含随县)9家企业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7名、达成引才合作意向6人。充分发挥随智产业发展研究院(随州)有限公司职能作用,常态化开展现场校园招聘,累计组织我市(含随县)90余家企事业单位赴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共收到简历1000余份,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00余人。

下一步,我市将抢抓城乡融合区域发展机遇,构建市域引领、县域支撑、优势互补、融通发展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推进曾随一体化加快发展。

一、加强发展机制一体化。打破行政分割,支持两地在重大项目管理、招商引资、征地拆迁等方面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行政区协作、资源共享并优化配置,共同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两地土地要素集中共享,保障两地优质项目用地需求,统一区县征拆安置政策,建立利益共享的土地开发模式,为一体化发展拓宽空间基础。倡导两地建立规划、建设、管理、利益分配以及人才引进合作机制。打通行政边界壁垒,对两地边界区的项目立项、红线、规划、建设、环评、验收以及税收分成给予政策支持。由市级统筹、两地参加,成立联合招商小组,互换招商信息,推进招商引资由单线承接变为双向互动,推动招商引资规模、质效同步提高,从一体化发展机制上确保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引得来、落得下、快建设、早达效。

二、加强基础设施一体化。坚持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导性工程来抓,建设区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沿河大道、交通大道、316国道为纵轴,以随岳高速出口、甘沟子河道、两水路、星光为横轴建设互联互通”“直连直通的一体化园区路网体系。启动曾都开发区裕民大道随县段建设及汉十铁路沿线连接工程,解决曾随工业长廊断头路问题。丰富公共交通出行体系,解决区县单一公交线路问题,构建曾随公共交通一体化。2024年计划实施交通重点项目15个,建设里程185.5公里,桥梁总长1041延米,投资总额约10.8亿元,其中,国、省道建设项目3个,建设里程32.2公里,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2个,规划里程153.3 公里桥梁项目1041 延米,重点实施240国道曾都槐东至石桥段工程、240国道曾都区槐东至石桥段漂水河大桥工程、262 省道曾都区万店至淅河段和大堰坡至金鸡岭段改建工程等项目的建设。逐步实现区县电力、供水、燃气、污水网管等网管对接,完成高压线塔迁移,共筑互联互通的市政网络,并逐步实现生产要素同网同价等目标。统一两个园区基础设施施工标准以及道路名称,消除边际隔阂,做到园区基础设施标准一体化、美化一体化、亮化一体化。

三、加强产业发展一体化。进一步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建强专汽之都,确立专汽产业主攻方向,携手提升汉孝随襄十汽车产业走廊曾随段影响力,合力建设城北工业产业经济带,根据新能源底盘和专用车开发试制需求,在曾都区开辟新能源专用车封闭测试区间,为新车型中试提供测试场景。丰富应急产业、生物医药、电子科技、农产品加工产业元素,扩大产业集群,打造融合发展的经济体,强化优势产业集聚效应。结合两地资源优势,实行差异化产业发展战略,支持随县开发区集中优势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专汽细分领域,曾都开发区重点发展专汽产业、智能装备、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在专汽零部件购销方面,建立曾随企业互惠机制,给予相关减税免税政策。在两地过渡地带甘沟子闲置土地上建立曾随产业园,将两个园区关联产业逐步转移到产业园中。

四、加强社会化服务一体化。坚持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以花园城市建设三年行动为抓手,对曾随工业长廊存在的燃气、污水管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加强项目谋划,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以一河两岸建设为契机,打造城北城市功能区,加快厥水河堤、月亮湾主题公园、桃园公园等项目建设,打造曾随万米碧道,提升㵐水河一河两岸整体风貌,以龚家棚和星炬社区为核心,构建现代服务业,集中建设大型物流中心、商业中心、生产性服务中心以及居民生活中心,打造城北新型生产、生活及居住圈。优化政务服务管理,加强政策咨询服务指导,不断规范政务服务,提升政务服务办理效率。推动曾随合作共建人才招引平台,加快人才公寓建设。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加强对市区两级税收分享机制调研分析,进一步优化税收征管方式,提高征管质效,促进市区两级税收收入同步增长。统筹协调处理区、县交界处土地规划和供应,加强用地保障,盘活存量用地,消化处置闲置土地,对低效土地进行开发再利用。整合人才资源和项目需求,合力打造一批曾随招才引智平台,推动曾随合作共建人才招引平台,建设青年人才驿站,探索青年人才引进渠道,举办校园引才大使聘任仪式,聘请百名校园引才大使,畅通地方和高校的沟通联系渠道,进一步发挥青年大学生资源优势,为曾随引进青年人才。落实就地城镇化等通用政策,打破人才群体购房补贴地域限制,畅通人才群体安居保障渠道,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资格互认、挂职交流等机制,逐步形成既体现各自优势、又能互通互补的协同引才路径,提高曾随引才留才吸引力。


                                                                         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610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